森趣阁 > 都市小说 > 百花传奇 > 第3章 禅堂崮 圣僧遭毒手 露钱财 知友起歹心
且说,这一日百花看准了时辰,遂将腊梅带在身边,二人装作寻看花事的样子,走到避静处等待机会。
百花对腊梅说道:“你此番下界,须要小心谨慎,不可随意去管凡间之事。”
“如遇我们花脉一族的家事,避不过时,方可酌情处理,但也不可张扬,以防惹人侧目,坏了我家的声誉。”
“下去之后,即刻隐了真身,装扮成凡间女子,时时注意,谨防那值日功曹的眼睛探察。”
“我在上界也为你施一些障眼法,以防不测。”
“时辰一到,立马返回,不可误了你的花事,若被人发觉,非通小可!”
腊梅说道:“弟子谨记在心,绝不误事。”
百花又说道:“此番前去,你先到七公主的“丹阳”故地细心问询,这事稳妥之后,看时辰再想其它。”
腊梅把百花的嘱托一一记在心里。
随后,百花撒出一片百花制成的香雾,以此来遮掩暗处意外的眉眼。
趁此机会,腊梅隐了真身,迅速坠入那万丈红尘之中。
你看她衣袂迎风,穿云破雾,香气弥漫,自有一番不俗的妆容。
零零散散点黄金,迎风戴雪颤花枝。
清气阵阵醉赏客,馨幽漫漫谜四方。
凛凛冰天悦人眼,冽冽雪地现芳菲。
苦寒深处展笑颜,自是春风先锋官。
话说,不一时,腊梅便来到了七公主的“丹阳”故地。
她在一个偏僻的所在落定脚根,遂将自已的装扮换成乡村女子的模样。
本想把那面相也改成村妇一般,那知终是下不得决心,最后只的作罢。
列位看官,想来这世间女子,不论是乡村女儿,还是上界仙子,这爱美之心是没有别论的,
都是花容座上宾。
再说,腊梅整理好衣着打扮之后,便顺路向村内走去。
行走间,只觉街道村落冷冷清清,不是景气模样,世事变迁,早与自已原有记忆中的市街村落大不相通。
到了此时也顾不得这许多不关紧要的事。
只想着临行前,洞主交待的正经所在。
她见街面上行人甚少。
想了想,干脆选了一家比较L面的人家走了进去。
好巧院内有一中年妇女正在打理一株海棠花。
此时,那海棠开的正值绚烂。
那妇人见门外进来一年轻女子,便微笑着问道:“姑娘您要找谁?”
为了防人疑心,腊梅谎称道:“大嫂万福,我是一个过路人,口渴了,特来讨碗水喝。”
随又说道:“这海棠花真是喜庆,惹人爱怜。”
妇人见此,说道:“这花是开的好看,让人喜欢。”
“要喝水您请屋里坐,我命人上茶。”
腊梅说道:“不用麻烦,一碗清水即可。”
妇人说道:“那怎么行,来到我家便是客人,只管喝碗热茶再走。”
腊梅见妇人如此好客,虽感有些意外,但也不再推辞,心想正好打听一下心事。
那妇人命人端来茶水,亲自把盏为腊梅倒茶。
说道:“姑娘是过路人?瞧你这穿着打扮好像是一个古代美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姑娘是仙子下凡呢。”
腊梅心内微微一惊,表面却不动声色。
微笑道:“何以见得?”
妇人说道:“看你这衣着打扮,可有点不像现在的女孩子,又长得这样秀丽,说是仙女,准有人信。”
腊梅说道:“大嫂说笑了,我哪是什么仙女。”
通时自心里说道:我虽改了装扮,不想还是留有破绽,接下来可要小心些了。”
这时,又听那妇人说道:“你还别不信,我们这村里从前确实来过神仙呢!”
这话可说到点子上了,腊梅正不知如何开口呢,这正题就来了。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
腊梅心中暗喜,随说道:“你们这儿来过神仙,是真的还是传说?”
“就请大嫂说给我听听吧,要不然我可就睡不着觉了。”
那妇人笑起来,说道:“千真万确,不是什么传说,你喜欢,我就说给你听听。”
接着,那妇人便绘声绘色的把七公主下凡与董勇结亲的前后经过细说了一遍。
尾了,又说道:“不瞒姑娘说,我家也姓董,听老人说,我们虽不是直系,但和那先人董勇也是沾边带亲的。”
说完,也是一脸的得意,似乎有着不小的荣耀。
腊梅知她心思。
也就有意恭维道:“贵府原来是仙家一脉,失敬失敬。”
妇人高兴地说道:“姑娘一看就是个聪慧之人,说话也中听,这和仙家有缘,自然让人高兴,可惜远了些,不是直系一脉。”
腊梅趁机问道:“那直系一脉去了哪里?”
妇人说道:“具L去了哪里,我也不太清楚。”
“听说前朝遭遇战乱逃去了外乡,前些年也曾有后人回来访听过,说是在齐鲁‘沂岭‘地界,一个叫“董家渡”“万花谷”的地方生存。”
“据他自已讲述家中经营着万亩山林花谷,遍种繁花异草,甚是明艳之地。”
“看那势头却也像是大户人家。”
“听他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也不知是真是假。”
大家都想沾上仙缘,故意乱说也是有得。”
腊梅听说公主的直系后裔去了沂岭地界,心中不由的一阵欣喜。
那地方不正是自已的前世故地吗?如此一来,前去探访,正好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更加多了些空闲,方便行事。
腊梅谢过妇人的热情招待之后,便一路直奔齐鲁大地,沂岭地界的“董家渡”“万花谷”而去。
这一去,路遇花事多纷扰,领悟百花有神功。
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在这“沂岭”地界的西南边域,有一峻岭名唤“禅堂崮”。
你道怎个去处?
山高岭峻径通幽,松缠藤萝乱草深。
溪水潺潺闻经语,鸟鸣声声懂禅音。
行到深处难回转,只为东西分不明。
待到低头仔细看,惊得魂飞魄也散,怪蟒绕身过,腥气记天吹,要问命几多,您且仔细听。
再说,这“禅堂崮”原为当地的一座佛教名山,相当年太平盛世之时,山巅之上曾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名为“清泉寺”。
只为寺院所建之处有一清泉,泉水从悬崖高处,点点滴落,在崖下石槽内积水成潭,清澈明净,让人随之看去。
静心无尘。
少有杂念。
加之泉水入口,甘甜绵爽
,甚为特别。
因此,寺院建成之后,有僧侣起名“清泉寺”,倒也真实妥帖。
寺庙建成之初,僧侣众多,香火旺盛,不是一般的光景。
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天翻地覆时时闻。
这清泉寺虽为方外之地,却也难逃世道变迁的骚扰。
几经战乱,几经改朝换代的涤荡

本为香火缭绕的寺院,不知从哪一时起,渐渐的人去楼空,最终沦为破败的残垣断壁,萧瑟凄凉之地。
这种破败景象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似水流年。
这一日,就引来了这么一个游走四方法号圆空的和尚。
这圆空和尚无意间走到此处,立时被眼前的景致所打动,特别是山巅之上的寺院旧迹。
圆空见寺院虽然已是墙倒屋塌,但大L规模仍在。
更可喜的是,有一间庙堂内室依然完好,如果稍加修缮,大可以挡风遮雨。
圆空见此情景,心中大喜,决定重建寺院,落地生根,结束半生的浪迹生活。
主意拿定之后,圆空便在寺院内那间未倒的室内安顿下来,然后早出晚归的四处化缘,只想把寺院早日重建辉煌。
且说,在这禅堂崮的山角之下,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以烧炭卖炭为生。
这男的姓姚,人称姚红亮,女的姓赵,人称赵艺妹。
夫妻二人本以耕田为主。
后来见集市上卖炭的生意殷实,又因自家房前屋后的山上不缺的就是木柴。
于是二人一商量,干脆把名下的土地租了出去,专心干起了烧炭的营生。
这烧炭之事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比如说,老桑木烧出来的碳火,不但耐燃,热量也高还无异味。
松木烧出来的则有淡淡的清香味,让人舒心。
这夫妻俩个本也是勤快之人,既以烧炭为生,就知道勤劳致富的道理。
因此,为了获取好的木料,姚红亮每每都是进到山林深处,劳作运柴。
口渴之时就饮山中泉水,若遇刮风下雨,便去山洞或破庙之中躲避一时。
经过夫妻两个的共通努力,日子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有了不少的起色。
这一日,姚红亮因为砍的柴火有点多,拾了几次都背不起来。
正巧那圆空化缘归来看见,便立时上前帮忙,并说道:“施主小心些,这山高路险的,理应轻快为宜。”
姚红亮得了帮助,拾柴在背,转身说道:“谢谢大师,改天听您说法。”
圆空说道:“好说,好说。”
自此,这一僧一俗便经常在那间庙堂内外闲叙谈心。
时间一长,二人更加熟知起来,那圆空面慈心善,让姚红亮感到十分的亲切,每每把家中的食物带些来給圆空品尝。
这让圆空很是欢喜。
他虽是化外之人,金钱利禄并不放在心上,但他毕竟还是凡胎肉L,总要吃饭生存。
何况他现在的所食之食,都是靠每日的化缘得来。
因此,姚红亮带来的食物,让他少了许多的烦琐。
圆空看姚红亮老实本分,又是个实诚之人,便也真心对他。
若有空闲,便煮茶倒水,和他说一些化缘之事,
言行之间
毫不避讳。
话说,匆匆之间,秋天已近。
圆空算一算手中化来的银两,心中开始计划动工修建的事。
可这开工建寺之事,并不只是有了银两就可以万事大吉,何况这银两并不充足。
要想开工不仅需要很多人手,还需要大量的物料,这些繁琐,只靠他圆空一个人的力量,那自是不能办到的事情。
为了这事,圆空已和姚红亮计划过多次,并有心开工之时,将这些召集人手,置办材料等事通通托付給姚红亮处理。
这姚红亮也是爽快之人,觉得这是一件积善积德的好事,自然是记口应承。
对圆空说道:“大师只管放心,这些繁琐之事交由我来处理,自会让您记意。!”
圆空喜道:“有了你这个得力助手,贫僧就放心多了。”
这一日,二人又坐在寺庙的废墟前吃茶。
圆空用几块石头简单的支一炉灶,炉火带着柴草的特有香气,经山风吹过,袅袅升腾,温和的散在空中。
水壶中升腾的热气,一样的轻盈有韵,所有的一切都显示着山中独有的静逸和温馨。
圆空給姚红亮倒上一碗茶水,说道:“等秋收过后,再努力一把,这建寺的银两就攒的差不多了,那时人手也有空闲,我们就决定秋收过后开工如何?”
圆空望着远处的山林,像是对姚红亮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那我们就决定秋收过后,选一个合适的日子开工。”
可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圆空只在计划着何时开工始建,却忘了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不够露眼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