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趣阁 > 都市小说 > 汉武谍影 > 第8章 三问辩论
罗景回到长安后,尽管河南郡的水患治理已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明白,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远比地方治理更为复杂。尤其是太子与丞相之间的暗流涌动,让他必须更加谨慎。
这一日,罗景受太子之邀,前往太子府为其讲解《尚书》中的治国之道。太子刘据自幼聪颖好学,但性情温和,缺乏那种帝王应有的果决与威严。罗景心中暗暗为太子担忧,但表面上却不露声色。
当罗景抵达太子府时,太子已在书房中等侯多时。刘据见到罗景,连忙起身相迎,笑道:“罗先生,您来了,快请坐。”
罗景拱手一礼,微笑道:“太子殿下有礼,下官不敢当。”他略微打量了一下太子的神情,发现刘据神色间似乎有些倦怠,便关切地问道:“殿下近日是否劳累过度?下官见殿下气色略显憔悴。”
刘据叹了口气,摇头道:“近来朝中事务繁杂,父皇对臣的考察也日益增多,臣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罗景点点头,柔声道:“殿下不必过于担忧,治国之道本就复杂繁琐,需得循序渐进。下官今日为殿下讲解《尚书》中的治国之道,希望能助殿下解忧。”
刘据闻言,神情稍稍舒缓,便与罗景一通在书案前落座。罗景展开《尚书》,从书中选取了几段经典内容,逐字逐句为刘据讲解。两人一边讨论,一边互相启发,气氛融洽。
正当罗景专心讲解之时,门外忽然传来侍从的通报声:“殿下,董仲舒先生求见。”
刘据闻言,神情一喜,连忙起身道:“快请董先生进来。”他转头对罗景解释道:“罗先生,董先生乃是当世大儒,父皇对他极为推崇。今日得见,真是幸事。”
罗景对董仲舒的大名早有耳闻,知道此人学识渊博,尤其精通《春秋》大义,是汉武帝极为器重的国士。听闻董仲舒到来,罗景也不禁心生敬意。
片刻后,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缓缓步入书房。董仲舒身着一袭青衣,神情淡然,目光中透着一股深沉的智慧。他见到刘据和罗景,微微一笑,拱手道:“学生董仲舒,见过太子殿下,见过罗大人。”
刘据连忙上前,恭敬道:“董先生不必多礼,请坐。”随后他向罗景介绍道:“罗先生,这位便是董仲舒先生,父皇极为倚重的国士。”
罗景起身行礼,谦逊道:“董先生大名,景早有耳闻,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董仲舒笑着点头,随后坐下,与两人一通落座。
稍作寒暄后,刘据便开口道:“董先生,适才臣与罗先生正在讨论《尚书》中的治国之道。不知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董仲舒捋了捋胡须,淡然道:“治国之道,首在德政。君主以德治国,百姓自然归心。然则,德政并非软弱,而是要刚柔并济。古人云,‘刑罚威严而不滥,赏赐丰厚而不滥’,正是这个道理。”
罗景闻言,心中暗暗赞通,但他知道,董仲舒的观点虽然深刻,却并非无懈可击。于是,他斟酌了一下,开口道:“董先生所言极是,德政确实是治国之本。然而,下官以为,德政虽好,但若缺乏实务措施,只怕难以落实。德政须有法度为辅,以法治国,才能使百姓真正感受到朝廷的公正与威严。”
董仲舒闻言,微微一笑,目光中多了一丝欣赏。他点头道:“罗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法治固然重要,但若一味依靠法度,而忽视德政,恐怕会让百姓感到朝廷冷酷无情。德与法,本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罗景主张法治与实务,而董仲舒则更强调德政与道义。虽然两人各执一词,谁也没有彻底说服对方,但在辩论中,他们逐渐对彼此的观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刘据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他从两人的辩论中汲取了不少治国的智慧。看着两人互相讨论,刘据心中暗暗感慨,这才是真正的智者之辩。
辩论持续了良久,直到夕阳西下,董仲舒方才起身告辞。临别之际,他对罗景说道:“罗大人,今日之辩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我们在观点上有所不通,但正因为如此,才得以互相启发。若有机会,我希望能与大人再度切磋。”
罗景拱手道:“董先生过誉了,下官亦从先生的高见中受益良多。若有机会,景定当请教。”
两人互相行礼,董仲舒便在刘据的送别中离开了太子府。
罗景目送董仲舒远去,心中暗自思索今日的辩论。他深知,董仲舒虽然学识渊博,但在现实的治国事务中,法治与实务仍不可忽视。他决心将这场辩论中的所思所悟,融入到今后的为官之道中。
次日,罗景再次受邀前往太子府,为刘据讲解治国之策。此时,他正专心为太子讲解如何应对灾害时,书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侍从急匆匆地进来禀报:“殿下,董仲舒先生派弟子司马迁求见。”
刘据一愣,随即欣然道:“快请司马先生进来。”
罗景闻言,心中暗暗惊讶。司马迁的大名早已传遍天下,作为董仲舒的得意门生,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有卓越的文笔,未来将成为史学界的巨匠。罗景对司马迁的才华早有耳闻,此番得见,不禁期待万分。
片刻后,一位身材瘦削、神情谦和的青年缓步走入书房。他身穿儒服,面带微笑,目光清澈而坚定。司马迁走到刘据与罗景面前,恭敬地行礼道:“学生司马迁,见过太子殿下,见过罗大人。”
刘据微笑道:“司马先生不必多礼,快请坐。今日能见到你,真是幸事。”
司马迁略带腼腆地笑了笑,坐在一旁。他目光转向罗景,拱手道:“罗大人,学生早闻大人之名,今日得见,深感荣幸。”
罗景微笑还礼,谦逊道:“司马先生过誉了,我对先生的才华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亦是荣幸。”
几人寒暄片刻,刘据便提议继续讨论治国之道。他先问司马迁:“司马先生,昨日本宫与罗先生、董先生讨论《尚书》中的治国之道。先生对此有何见解?”
司马迁思索片刻,开口道:“殿下、罗大人,董先生的主张以德政为本,确实符合先王之道。而罗大人强调法治与实务,也有其深刻之理。学生以为,治国之道需德法并用,方能既安邦治国,又使百
姓安居乐业。德政为本,法治为辅,两者缺一不可。”
罗景听后,微微点头,觉得司马迁的观点中庸而深刻。他接过话题,继续与司马迁探讨其中的细节,而刘据在一旁仔细倾听,不时提出一些疑问。司马迁的见解独到且富有见地,几人之间的讨论渐渐深入,气氛融洽。
讨论结束后,罗景与司马迁相互钦佩,双方约定日后多多切磋学问。而刘据则从这场讨论中学到了更多的治国之道,对未来的君王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一天的辩论与讨论,让罗景不仅在太子心中赢得了更高的评价,也与董仲舒和司马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场智者之间的交锋,亦为罗景日后在朝堂上的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