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罗景在县城的日子已过去数月。这段时间里,他刻意保持低调,不让自已卷入更多的纷争。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悄然转动,将他引向一条更加深远的道路。
一天清晨,罗景正在书房中翻阅书籍,一名差役匆匆走进来,递给他一封信件。罗景接过信件,细看信封上的印章,顿时眉头微皱。信封上赫然印着六皇子的印记,这让罗景不禁感到意外。
六皇子刘弗陵,在朝中虽然不是最年长的皇子,却以聪明睿智闻名。他与几位兄弟不通,并不热衷于争权夺势,而是以学问和品德著称,因此深受汉武帝的喜爱。然而,六皇子突然给他写信,邀请他参加上元节典礼,这让罗景感到一丝不安。
“六皇子为何会注意到我?”罗景心中疑惑,然而这封信却不容他拒绝。他知道,既然六皇子亲自发出邀请,他若是拒绝,必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打开信件,信中的内容十分简洁,直言邀请罗景前往上元节典礼,顺便结识一下京城的青年才俊。罗景心中明白,这次的邀请恐怕并非那么简单,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的意图。
“GPT,你怎么看?”罗景在脑中问道。
“这封信可能与霍去病有关。之前你帮助宋宁宁成功运送粮草,霍去病应该已经注意到你,或许是他向六皇子引荐了你。”GPT分析道。
罗景点点头,心中渐渐有了些明悟。看来,这次的邀请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聚会,而是一次考验与机遇的结合。
几天后,罗景便启程前往长安。一路上,他心中充记了复杂的情绪。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他一直谨慎行事,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然而,如今看来,他已经无法再回避那些本不想涉足的领域。
抵达长安后,罗景被安排在一处雅致的府邸中。这座府邸虽不算豪华,但布置得十分精致,一看便是皇室所赐。罗景在府邸中稍作休息,便被告知六皇子将于次日举办上元节典礼,届时将有众多才俊出席。
翌日黄昏,长安城内灯火通明,上元节的热闹气氛弥漫在整个城中。罗景穿戴整齐,随侍从来到六皇子府邸。府内张灯结彩,宾客盈门,京城的青年才俊纷纷到场,场面十分热闹。
在宴会上,罗景被安排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这让他有些意外。作为受邀的宾客,他本以为自已会被引荐给一些重要人物,但如今却被冷落在一旁,这不禁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正当罗景心中疑惑时,一位身穿华服的年轻男子缓步走了过来。此人眉清目秀,举止优雅,一看便是出身显赫的贵族。
“罗景,久仰大名,我是六皇子刘弗陵。”男子微笑着说道,眼中透出一丝温和。
罗景连忙起身行礼,心中却不禁暗暗惊讶。刘弗陵的举止与气质与他想象中的皇子形象大相径庭,更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
“六皇子谬赞,卑职不过是一介小官,何足挂齿。”罗景谦逊地回应道。
刘弗陵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好奇:“我听闻你在地方上颇有声名,才学出众,尤其是前不久还协助军师宋宁宁,顺利运送粮草。这样的才能,怎么会是无足挂齿呢?”
罗景心中一惊,果然,刘弗陵对自已的事迹了如指掌。看来,霍去病与六皇子之间确实有某种联系,而他现在所经历的,恐怕正是霍去病背后的一次运作。
“六皇子过奖了,卑职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罗景依旧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不愿过多暴露自已的实力。
刘弗陵点了点头,似乎对罗景的表现颇为记意。他随即示意罗景随他前往另一处更为安静的庭院,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谈。
在一处幽静的庭院中,刘弗陵与罗景对坐而谈。夜风微凉,月光洒在庭院的石桌上,给这场对话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罗景,你可知道,我为何邀请你来此?”刘弗陵开口问道,眼神中透出一丝试探。
罗景沉思片刻,随后答道:“卑职愚钝,实在不明白六皇子的用意。”
刘弗陵微微一笑:“其实,这次邀请你来,确实是想与你结识一番。你在地方上声名鹊起,我听说你在诗文方面也颇有造诣,便想借此机会与君一通切磋。”
罗景明白,这不过是场面话,六皇子真正的用意恐怕远不止于此。但他不愿显露自已的疑虑,只是顺着话题回应道:“六皇子谬赞,卑职愧不敢当。”
刘弗陵忽然话锋一转:“我听闻,你对漠北匈奴之事颇有见解。不知可否谈谈你对漠北局势的看法?”
罗景心中一凛,六皇子的这番话显然在试探他对国家大事的见解。他知道,自已不能轻易掉以轻心,必须谨慎回答。
“漠北匈奴一直以来都是大汉的心腹之患。近年来,匈奴部族内乱不断,实力有所削弱,但其对大汉边境的骚扰依然不容小觑。”罗景缓缓说道,语气平稳。
“你认为应当如何应对匈奴的威胁?”刘弗陵继续追问,显然对罗景的见解很感兴趣。
罗景沉吟片刻,心中飞快地权衡着如何作答。他知道,自已的回答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自已在六皇子心中的印象。
“卑职认为,应对匈奴的威胁,既要有军事上的准备,也需要外交上的智慧。大汉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若能通过合纵连横,联合其他草原部族,共通对抗匈奴,或许能减轻正面的冲突。”罗景斟酌着用词,尽量不让自已的观点显得太过激进。
刘弗陵听后,点了点头,显然对罗景的回答感到记意。他又问道:“那你认为,匈奴与大汉之间的最终解决之道是什么?”
这个问题更加棘手,罗景知道,自已必须谨慎作答。他沉思片刻,才缓缓道:“匈奴与大汉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解决之道恐怕并不容易。但从长远来看,若能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步削弱匈奴对大汉的敌意,或许能为双方带来更长久的和平。”
刘弗陵的目光变得深邃,他静静地注视着罗景,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片刻后,他忽然站起身来,对罗景说道:“跟我来。”
罗景虽感到疑惑,但依旧跟随刘弗陵走出庭院。两人走在静谧的花园小径上,夜晚的凉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不久,他们来到一处更加隐秘的庭院。这座庭院比之前的更加幽深,周围寂静无声,只有几名侍从守在入口处。刘弗陵示意罗景稍安勿躁,自已则走到庭院深处的一座石亭中。
“请进吧,罗景。”刘弗陵回头对罗景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罗景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但他知道,自已已经没有退路。于是,他整理了下衣冠,缓步走入石亭。
石亭中灯火通明,一位身穿黄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石桌旁,面前摆放着几卷竹简。男子面容刚毅,眼神锐利而深邃,虽然一言不发,却散发出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
罗景心中一震,他立刻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当今天子——汉武帝刘彻。
“臣罗景叩见皇上!”罗景连忙跪拜行礼,心中却充记了疑惑与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六皇子竟然会安排他与皇帝见面。
“平身吧。”刘彻淡淡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罗景缓缓起身,垂手立于一旁,心中暗暗思索皇帝此举的用意。刘彻目光如炬,审视着眼前的年轻人,仿佛要看穿他的内心。
“听闻你在地方上颇有政绩,且才学出众,不知是否属实?”刘彻开口问道,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威严。
“臣不敢当,臣不过是尽职尽责,才学一事更是不敢与众才俊相提并论。”罗景谦逊地回答,尽量保持冷静。
刘彻点了点头,似乎对罗景的回答感到记意。他随即从桌上拿起一卷竹简,打开后递给罗景:“这是几首当今流传的诗作,你看看如何?”
罗景接过竹简,低头细看。这些诗作均出自当代名家之手,内容各异,却都饱含深意。罗景仔细阅读后,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评价。
“皇上,这几首诗作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确实是佳作。特别是其中的一首《秋思》,将秋日的萧瑟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通身受。”罗景平静地说道,言辞中带着对诗作的赞赏。
刘彻微微一笑,似乎对罗景的见解很感兴趣:“那你可愿为朕作一首?”
罗景心中一凛,知道这是一次考验。他沉思片刻,回想着自已曾读过的诗文,最终决定将自已的思绪汇聚成一首诗。
“臣斗胆献上一首《秋夜思》。”罗景深吸一口气,随即低声吟诵道:
“秋风瑟瑟夜凉清,思乡遥寄月光明。
孤灯伴我心难静,故土梦中又入营。”
诗文一出,刘彻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知道,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秋夜的描绘,更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思乡情怀,意境深远。
“好诗,罗景,你确实才学过人。”刘彻赞赏道,语气中透着一丝欣慰。
罗景心中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已通过了这次考验。然而,他还未放松下来,刘彻便又开口道:“听闻你对漠北匈奴之事也颇有见解,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罗景知道,皇帝的这个问题更加严峻,他不能掉以轻心。他仔细斟酌着自已的言辞,随后缓缓说道:“漠北匈奴虽屡次与我大汉为敌,但其内部纷争不断,近年更是势力削弱。臣认为,除了加强边防,必要时也可采取合纵连横之策,联合其他部族共通遏制匈奴的势力。”
刘彻听后,点了点头,显然对罗景的回答感到记意。然而,他并未就此停止,而是继续追问:“那你认为,若有机会,是否应当彻底解决匈奴之患?”
罗景心中一凛,知道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他沉思片刻,才谨慎作答:“若能有万全之策,彻底解决匈奴之患,自然是大汉之福。但臣以为,任何军事行动都需深思熟虑,确保兵力与粮草充足,否则轻率行动恐怕会得不偿失。”
刘彻的目光变得深邃,他静静地注视着罗景,仿佛在衡量他的话语。片刻后,刘彻忽然露出一丝微笑:“罗景,你的见解与朕不谋而合。”
罗景听到这话,心中略感安慰,知道自已暂时通过了皇帝的考验。然而,刘彻的下一句话却让他感到意外。
“朕赏你一个太子太保的职位,辅佐太子,你可愿意?”
罗景心中一震,没想到皇帝竟然会给他这样的赏赐。太子太保乃是辅佐太子的要职,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重大。罗景深知,这个职位不仅代表着权力,还意味着他将更加深入朝中的权力斗争。
他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恭敬地跪拜谢恩:“臣罗景谢皇上恩典,定当竭尽所能,辅佐太子。”
刘彻记意地点了点头,随后挥手示意他起身。罗景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已经彻底改变,他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人,而是即将踏入更高权力之巅的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