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趣阁 > 都市小说 > 明末江湖传 > 第10章 出洞
破布下一双白骨干枯的手,白骨已经有些发黄,有几处些许裂痕,食指与无名指之间有一摞纸,或许是时间太久,这纸摞应是死前双手夹紧,日久天长,双指随着时间已经松动。
陈江陵思索几秒,伸手拿出纸摞,动作极为小心谨慎,生怕因为自已的动作而让遗骸受损。
陈江陵拿出纸摞,细细看去,纸张上已经完全发黄,有些字迹也模糊不清,握在手中这一摞纸却是极厚,只是在这水洞之间已有些发潮。
看了许久,也未完全看清,一是时间久远,这纸上字迹斑驳不清,再者岳银瓶生前应是条件所限或者生活拮据,很多字迹皆是枯墨所书。
假若这纸摞岳银瓶不想被后人发觉,死前销毁便可,现在夹在手中,一定是另有深意。
陈江陵索性将纸张带走。
站起身来朝着遗骸双手合十又拜了一拜,退出石屋,正想关上石门,却看见石门门后也有些许字迹,陈江陵伸手细细抚摸,确认无误,便仔细观瞧:
“巽位走,坤位生。”
陈江陵明显一愣,脑中思索:
乾,坤,巽,震,坎,离,艮,地。
巽,坤都是八卦之一,也为伏羲六十四卦之一,巽代表东南方向,坤则西南方向,难不成是这两个位置有出去的门?
陈江陵关上石门,环顾四周,接着自嘲一笑,自已所处水洞之中,暗无天日,即使知道哪个位置有门,也无法确定位置在洞内的哪个方位。
陈江陵也不再想,手拿纸摞坐在水池边,一时间思如走马。
老汉之前将两位公主和一位皇子送到了老宅之中,老汉让事从来周全,安排人员照料,此时节大明京师沦陷,不知公主和皇子是否安全。
京师固然沦陷,但大明还有半壁江山,各部将领与各地王爷都在南方,也不知现在又待怎样。
身上伤口阵阵发痛,想着想着便直接躺到石阶处,睡了过去。
“嗖嗖....”
一股烈风袭来,陈江陵睁开双眼,双手揉揉脑袋,坐起身来,风呼啸而过,吹在身上,多了几分惬意。
嗯?
这水洞内怎么会有风?
陈江陵顿时恍然大悟,巽位在八卦之中也代表着风,难不成是这风的位置有门?站起身朝着风的方向走去,若这风吹来的位置是巽位,那坤位的位置也可以推算出来。
不用思考便走定一处石壁之处,单手挥掌。
“嘭!”
石壁被掌风击碎,外面乌黑一片,应是到了傍晚,洞外气息涌入洞内,时不时还有虫叫鸟音,料定这是出口。
陈江陵穿上半干半湿的道袍,将纸摞塞进包袱,反复确认不会洇湿到纸上,背上包袱快步走出水洞,出去便直接到了竹笔峰侧峰山脚下,原来这水洞并非地下洞穴,而是山峰之中一处空山腔。
头也不抬直接向着山外走去,虽然已经到了傍晚,但傍晚人烟稀少,更不会遇到官兵,能少去许多麻烦之事,只不过路途遥远,还需找匹快马。
陈江陵脚步极快,也是害怕再遇上那老怪。
出了山内,抬头仰望星空,见北极星位置,便直接朝着相反方向而去,脚步则放慢许多。
翌日清晨,日出紫霞。
陈江陵在一村庄边缓缓起身,昨夜走至天蒙蒙亮便发现这处村庄,村民大概没起,想着自已等到天亮在进,便在一旁草谷堆处闭目养神。
此刻村民也应该已经起床劳作,便向村庄内走去。
村庄不大,中间一条过道,两边几十处木草屋,木草屋前各有一个小院,院门都以木头搭建,四周围记栅栏。
“你是哪个?”
声音来自后方,陈江陵回头见一奶奶站在院门外,好似刚刚出门,陈江陵清了清嗓。
“老奶奶!我是山上道观道士,昨日下山云游,途经此村,想讨碗水喝。”
“道士?未听说这附近有道观哩?”
“啊,我是从北平逃难而来。”
“噢......看你这孩子就不像是村中生养,进来进来!”
老人推开栅栏门,迎了陈江陵进入院中,院中除了中间一个磨盘其余空无一物,老人家拿出有些裂纹的瓷碗倒了一碗水,递给陈江陵。
一老一少坐在磨盘边闲聊,陈江陵见老人一人便好奇问起老人家里何顾。
“两个女儿都走咯,还有一个儿子被抓去了壮丁,现在音讯全无,老伴也早早入了土。”
自已持瓷碗的手顿了顿,未等说话,就听见老人接着叙说。
“好在年龄大了,吃不了多少东西,要真是年轻时,估计都要饿死喽!”
老人说着还笑了起来,笑容中几分自嘲几分玩笑,陈江陵眼中却是许多无奈。
说罢,老人也不管陈江陵,走去旁边屋中自顾自倒腾着什么。
陈江陵将瓷碗中的水一饮而尽,拿下包袱,掏出些什么,数了数,一大把全都放进了瓷碗中,悄然走出院中,顺手拿了个栅栏上挂着的斗笠。
不多时。
老人走出木屋,手中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稀粥,双眼看着手中的粥,生怕洒出一星半点,一边向磨盘走去一边喃喃着:
“你这孩子一定饿了,奶奶给.............”
只见磨盘处空无一人,只剩磨盘上的瓷碗,走近一看,只见瓷碗中约莫半碗的银锭。
陈江陵往村中深处走着,遇见路人便询问几句,脚步轻快,路上得知此处乃是北直隶旁一处村庄,名曰:五姓村。
出了村再走上一个时辰前面就是北直隶城门。
刚出离村庄,就听得身后马蹄声响,一路官兵快马加鞭从疾驰而过,陈江陵压了压斗笠,并非惧怕,而是此时还应先将公主和皇子接下,此时徒增事端恐怕会打草惊蛇。
见着兵马扬长而去,没了踪影,也迈开脚步向着城门而去。
约莫不到半个时辰。
陈江陵走到北直隶城门不远处,只见城墙下围着百余名人群,互相议论纷纷,便将斗笠再压了压,走上前去,一看究竟。
人群中间有一官兵在墙上贴着什么,贴完便站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