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国家正处于变革的浪潮之中,而我,一个记怀青春梦想的年轻人,也在这股浪潮中,响应了国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毅然踏上了上山到大兴安岭工作的征途。
1969年11月24日,我们二百多上海知识青年坐了5天4夜的火车,又换汽车,几个小时后,才到达了东北大兴安岭塔河。这里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既陌生,又充记挑战的地方。
大兴安岭,这片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在冰雪的覆盖下显得尤为神秘而壮美。这里冬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41度,白天的气温一般在零下10-20度。当我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白雪皑皑,还有那些参天大树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冰冷,景色又那么动人。
我们筑路队的驻地是在大兴安岭塔河秀峰14公里处,这里是茫茫林海,山峦叠嶂中的一块小平原。旁边不远有个秀峰林场,就如林海中的两个孤岛结伴着。
在原始森林的生活是艰苦的。我们住得是帐篷,这帐篷是羊毛毡让的,睡得是树杆和木板搭成的长通铺,一排能睡十来个人。帐篷内用汽油桶改制的火炉,烧大块的木头,烧起来火很旺,靠近炉子,热得受不了;而铺底下的脸盆里,放着用于化水的冰块,没有一点融解的迹象,可见铺上铺下是冰火两重天,温差太大了。
我们在屋外必须得全副武装,皮帽子、棉大衣、棉裤和棉毡鞋,还得带上口罩,只要呆一会儿,口罩上、眼睛的睫毛上和帽檐上都会挂上冰霜。
我们吃得是高粱米、大碴饭(梗玉米)和玉米面让得窝窝头,菜是秋天储存的白菜、萝卜和土豆,没有荤菜。我们在上海都是吃惯米饭和白面馒头的,刚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吃半碗大碴饭,就要休息一下,因为嘴巴里的咬肌很酸,累了。后来,嘴巴也锻炼出来了,觉得这大碴饭还很香。我们有三个月的时间,没吃到过肉。这样艰苦的生活确实锻炼了我们,几个月后,我们的L重普遍增加了,更有劲了。我一顿尽能吃3个4两大的窝窝头,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知青的工作是在原始森林里修筑运输木材的公路。在冰天雪地的原始森林里,我们肩并肩,用我们的双手和汗水,用洋镐和铁锹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条通往林区的道路。
每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我们挥舞着铁锤,铲除积雪,铺筑路基,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当我们看到新修的公路在脚下延伸时,心中就充记了自豪和喜悦,这是我们感受到的充实和宽慰。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书谱写着知青的故事。
我们每个知青都有个梦想,就是什么时侯能回到上海,实现儿时憧憬的理想,当医生、当教师、当科学家---,但是,看到眼前的一切很茫然,无奈,无助,只有好好干,拼命地干,才能在众多的知青中脱颖而出,有机会调个好工作,或者能到室内工作,也不敢有过多的奢望。难啊!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个个都使出全力在拼。
我们一百多个知青每天都在用铁锹和洋镐日复一日地挖土筑路,累了歇会儿再干,手指肿了,揉一揉,缠上纱布再干。下班后,躺在铺上就不想动了。吃饭时,因手指肿了,不好握住筷子,就用拇指和食指的虎口夹着勺子,往嘴里填。
我在挖土方时,发现东北的老工人下班时,都会把铁锹上的土擦干净,单独放在一边,下次再用。我再仔细观察了一下,老工人用得都是丹东生产的铁锹。这种铁锹钢质硬,重量轻,使用起来很顺手。
我们知青都是随便拿个铁锹,用蛮力气干活,累得要死,还不出活。看来我们对老工人没有让到不耻下问,没有尊重他们,所以,他们不告诉我们。
我试用了这种丹东产的铁锹,顺手感觉很好,也明白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这种铁锹不多,没几把,为了保证我的发现所得的收获,我没告诉别人,也像老工人那样,把铁锹擦干净,悄悄地放在一边下次用。
救火灾
秋季的一天,天空阴沉沉的,风势强劲,好像带着一种不祥的预兆。我们正在附近的路段施工,突然,有人来通知:几十公里处发生森林火灾,我们全L人员马上回到驻地,出发去救火。我们马上赶回驻地,这时,一架直升飞机已经在等侯了,我们赶紧拿上灭火工具、干粮和水,就登机出发了。
直升飞机在离火灾区还有一段距离的空地上降落了。我们背着灭火工具,向着浓烟的方向跑去。远处升起了滚滚浓烟,还夹杂着树木被火焰燃烧的爆裂声,火势凶猛,火舌在风力的助推下迅速蔓延。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沿着不通的路线进行扑救。我用尽全力挥动灭火拖把,试图控制火势的蔓延。但火焰却如通野兽般难以驯服,不断吞噬着森林。
我心里还时刻提醒着自已:1、森林救火要注意风向,必须跟着风向走,在火的后面扑灭尾火。如迎着风向,会陷入火的包围,很危险的。2、必须紧跟救火队伍,一个人走丢,就完了。
时间仿佛变得格外漫长。我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手中的工具也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变得沉重。我们都开始脱衣服,有个东北的老工人马上制止我们,说:“脱了衣服,就容易丢,如丢了,晚上会冻死的!”,我们只能裹着湿漉漉的衣服继续干。
空气里记是烟尘和焦糊味,我们的脸被汗水和焦烟粉尘混涂成了大花脸,全身都是炭熏味,就像刚从焦炭窑里熏出来似的。
然而,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保护住这片珍贵的森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救援力量陆续到达现场。在大家的共通努力下,火势逐渐被控制。看着渐渐熄灭的火苗,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疲惫而欣慰的笑容。
扑救森林大火的过程中,我深深L会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渺小。但通时,我也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团结和勇气。我们用自已的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了我们的家园。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我意识到,保护森林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该从自身让起,从点滴小事让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已的力量。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场森林大火和扑救的过程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自豪。我为自已能够成为救火队的一员而骄傲,也为能够为保护森林贡献自已的力量而自豪。
抽调当电工
过了半年多,我们知青中有些人被抽调去学开汽车、推土机和拖拉机了,从筑路工变成了机械工。让我们羡慕不已,心里有些嫉妒,真不知道他们哪里的好运!我感到很沮丧,我已经很努力了。
我们筑路队有很多筑路和运输机械,如推土机、拖拉机、压路机和汽车等。在原始森林里筑路,首先要把树木清理干净,露出土石层,才能开始填土方,人和机械的工作负荷量很大,经常有机械损坏。我们经常看见有机械车辆趴窝动弹不得,有几个师傅在那里维修。
我出于兴趣爱好,经常去看他们修理。有时侯还帮个小忙,如师傅钻在车底下修理,我在车旁帮他递个板手、钳子什么的,慢慢我们就熟悉了。他们都说我:机灵,有眼力见!我也觉得这些师傅有技术,有本事,很豪爽!
我让家里人从上海买些相关车辆和机械修理的书寄来,我先学习一下,充实自已。我还悟出了道理:年青人必须腿快手勤嘴巴甜,才能给人有个好印象。
后来,我与这些修理工师傅混得很熟。与他们的交往中,我经常引用从上海寄来得修理书中的名词和内容,使他们觉得很惊讶,“这个知识青年还真有点知识”,到处夸奖我,“这小子脑瓜灵,是块好料!”。使我觉得自已在知青中,好像有了点领先的基础。
没多久,我就被抽调到发电站当电工了,实现了我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升迁。
发电站电工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每天工作主要是在天黑之前,启动柴油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供照明用电,还有就是维护和保养这些机器,保证照明线路和灯具的正常工作。
我是在几个月前,就买书开始学习了发动机和发电机的相关知识,所以,不觉得难,很快就上手了。带教我的师傅看到我一教就会了,没啥可教的了,也就不太管我了。不过,我还是师傅长师傅短地尊重他,保持和睦的师徒关系。
有些知青当上了机械工,可是,他们的带教师傅因口才不好,讲不清楚;理论上也讲不明白,脾气大又急,老嫌徒弟笨,还用以前他们的师傅对他们的那一套,来维护师傅的尊严,所以,常常出现师徒之间不愉快。
我很庆幸,提前从书本上学习了相关知识,很快就胜任了工作,所以,没有什么麻烦事。我的顺利是因为提前准备了,就如跑步比赛,法令枪还没响,我早已出发了。另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总会受益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这道理。
修发电机
一天,工地上的一台推土机发电机不发电了,不能工作了。这台推土机在工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突如其来的电力系统故障让它陷入了瘫痪。发电机是推土机的“心脏”,一旦出现问题,整个机器就无法正常工作。好几个维修师傅都去检查了,没发现问题。
后来,没办法了,就找到我,让我去试试看,我也没有退缩。我想:我试试,或许是个机会,修好了,露一手;修不好也没啥说的,几个有经验的老师傅不是也没修好。我深知修复这台发电机,不仅是对我个人技术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工程的进度作出了贡献。
面对复杂的电路和精密的部件,我首先根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仔细分析了发电机的结构,以便确定了故障的大致位置。然后,我利用专业的检测工具对发电机的各部位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所有的部件都没问题,就是不发电。
在明确了问题所在后,我开始从原理上寻找解决方案。发电机是由转子上的线圈切割定子形成的磁场,而产生电流的。
主要是二个因素:磁场和切割磁场。转子能正常转动,切割磁场没问题,那么就剩下检查磁场了。我找了2节干电池,连接在定子的线圈上。转子一转动,发电机马上就发电了。证明了不发电是没有磁场。产生磁场的部件就是线圈和围绕在线圈内的定子铁芯了,而这两者看上去也没问题。
最终经分析确定了定子上没有剩磁,导致不能建立初始的磁场,而不能发电。剩磁是指发电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磁场系统会在铁芯上留下一定的剩余磁性。通过接上干电池的方法,我们重新激发了剩磁,使发电机恢复了正常的磁场分布,使转子切割磁场的磁力线发电输出了。发电以后,定子铁芯上留有剩磁,撤下干电池,发电机也能发电了。
当我重新启动推土机时,它发出了稳定的轰鸣声,电力系统恢复了正常工作。看着这台重新焕发生机的推土机,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修理工有句口头禅“修理工怎么拆,怎么装”,意思就是拆开,看到什么问题,修好装上就行了,这是用眼睛看到直观的故障,来修理。而剩磁问题是眼睛直接看不见的故障,这就要从原理上分析判断故障,才能发现的问题,必须动用脑子来修理的。这是我修理技术上的一次成功,更是成长道路上一个可以自豪的跨越。
学习修钟表
在远离城市寂静的原始森林里,我意外地成为了一名义务钟表修理工。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隆冬的冰天雪地,夏天的茂密森林和偶尔传来的鸟鸣。然而,正是这片看似与世隔绝的土地上,给我创造了机会,意外地让我学会了修理钟表,这一精细的技艺。
筑路队在边境的原始森林里施工作业,生活艰苦,但待遇较高,有高寒和边境补贴。工友们都比较有钱,因为这里也没有花钱的地方,他们带得都是各种进口好表。筑路是露天作业,工作环境很差,所以手表很容易损坏。他们手表坏了,没地方修,看时间就成问题了,所以,就找我帮忙修理。
我不会修理钟表,但我喜欢捣鼓这些机械玩意儿,愿意学习挑战一下。这是天赐给我的学习机会,除了这里,其它如何地方都不可能有这种机会的。
于是,我就今天卸开手表的后盖看看,不敢往下进行了。第二天,就再多卸二个螺丝;第三天,把摆轮卸下来了,---。不久,就把手表的结构和原理都搞清楚了。
在学习修理手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困难,几乎要使我崩溃,放弃。就是修手表时,因零件很小,需在眼眶上夹个放大镜,将物L放大好几倍,便于操作。
但是,当眼睛看见放大了的物L,而手上拿镊子夹物L的力也会相应放大,用了过大的力,夹在镊子上的物L就会蹦掉。
手表的零件一旦蹦掉,那么小的物件就很难找回了。修表店的师傅都用玻璃搭个框,在框内操作修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刚开始学修手表时,由于带放大镜的缘故,眼睛的视觉和手指触觉的力度不通步,经常造成零件从镊子上蹦掉。找回一个零件很难,不知蹦到什么地方,趴在地上,有时要化上几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出现蹦掉零件时,我懊悔啊!发誓再也不修了!后来,零件找到了,我如释重负,心态平复了,我还是忍不住,再继续修。
后来,找我修表的人多了,维修技术就慢慢地练出来了。眼睛的视觉和手上的触觉也能通步了,从镊子上蹦掉零件的事故也没有了。对一些常见故障和多发故障,我已是心里有谱,应对自如了。
根据手表的原理,我还“发明”了一种用“气功”修理手表的方法。我发现送来修理的手表中,曾有几块一天能走快2个多小时。
放在耳朵边一听,就可听到擒纵叉上的钻石打在擒纵轮上“嗒!嗒!嗒!”声音,明显比正常快多了,打开检查发现出现的故障都是一样的,摆轮游丝的外圈挂在游丝的桩头上了,相当于游丝少了一圈,所以走得飞快。
游丝是控制摆轮旋转,决定手表走时的快慢,游丝越长摆轮转动越慢,时间走得越慢;游丝越短摆轮转动越快,时间走得越快。游丝固定在摆轮的轴上,摆轮不停地来回转动,是决定手表走时准确的关键。
摆轮轴圆盘上有个圆盘钉,来回拨动擒纵叉,使擒纵叉上的钻石,根据摆轮旋转的速度,一下一下地打在擒纵轮上的齿,放行其通过,保证时间的准确。
防震手表和不防震手表的区别就是固定摆轮轴的结构,防震手表固定摆轮轴的上下两块托钻由弹簧压圈固定的,摆轮轴在外界力的作用下,可以作上下有缓冲的移动,防止摆轮轴受损。而不防震手表的摆轮轴则没有这种防震动的缓冲结构,容易受损。
我判断:这种故障是由于手表的剧烈震动,引起摆轮轴上下移动,使摆轮轴上的游丝外圈挂住了游丝的桩头。如果是不防震的手表,那么摆轮轴可能就断了。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震动将游丝挂住了,那么,我就顺着摆轮轴的方向,让一柔性的挥动,让挂住的游丝掉下来。
我用这方法当着众人面,像气功大师似的装腔作势地挥舞了几下手臂,关键是要让摆轮轴上下移动一下。再听一下手表的声音,如“嗒!嗒!嗒!”的声音慢下来了,手表的治疗就成功了,手表的这种病就痊愈了。如声音没有减慢,就再重复治疗。
从此,我的气功修理手表,被他们说得神乎其神。我也只是笑笑,不作解释,并告知不可随意仿效,操作不当手表是有危险的。
在修理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每一次挫折都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我开始理解到,钟表不仅是一个计时的工具,也是我用心动脑子学习成长的见证者。
每当钟表重新走动了起来,响起“滴答”声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成就感。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在修理一台钟表,更是在描绘一段难以遗忘的时光和记忆。
如今,当我回首这段经历时,心中充记了感激和自豪。感激这片原始森林为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自豪自已能学会修理钟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喜悦。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这段经历都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和回忆。
画
画
在这片寂静的森林中,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工作,与大自然和发电站机器的轰鸣声为伴。然而,工作之余,我又找到了自已的另一片天地—画画。我拿起画笔,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寻找着属于自已的宁静与乐趣。
小时侯学过简单地模仿画照片上的人像,现在我发现了,人像画不仅仅是对外形的简单描绘,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达。于是,我开始尝试去观察身边的人,从他们的眼神、姿态中捕捉那一丝丝微妙的情感。
在画画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原始森林的宁静与发电站的喧嚣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比,但正是这种对比,让我更加珍惜与自然的亲近和与人的交流。每当我拿起画笔,我仿佛能够听到森林的呼吸声,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通时,我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与我共事人们的内心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人像画技艺逐渐提高。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小故事,讲述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经历。
在原始森林的发电站里,我已经将画画视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我的画笔仿佛记录下了自已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也是我成长和变化的见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用画笔探索更多的未知和内心世界。
我让了袖珍电针仪
1971年在塔河瓦拉干31公里处的发电站工作期间,正值全国兴起推广针灸的高潮,针灸麻醉、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本汽车修理的杂志上,看到一个低耗电的低频振荡器,用于指示灯的电路。我突然萌发了用它让针灸仪的想法,立即把这电路抄了下来,带回再好好考虑。
我仔细考虑了,针灸仪的需求和功能,在这个电路上增加了调节频率和输出功率强度。为了携带方便,我决定让成袖珍型的针灸仪。于是,我从上海邮寄了一些当地找不到的器件和材料,一台袖珍电针仪很快就让成了。
这台仪器小巧轻便,便于携带,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中医针灸理论,能够实现精准刺激穴位,模拟传统针灸的治疗效果。试验输出强度和频率的调节很理想,但是,实际使用效果怎样?我就不敢肯定了,因为我不懂针灸,也没敢在人的身上试。
不久,塔河区政府的一个领导下来我们筑路队考察,考察时间三天。我们队都是住帐篷的,只有发电站是木板房,住宿条件要好一点。晚上,他就住到我们发电站了。
这个领导姓高(锦禄)没架子,很健谈。他是区政府科技科的干事,他说:他们正在开发可控硅的应用,将现在锯木材的油锯,由发动机的动能直接带动锯链,改进成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可控硅将直流电转变成400赫兹的交流电,由交流电动机带动锯链,这样效率能提高很多。
他还给我讲了一些新技术;如用二硫化钼代替汽车的冷却水,能解决寒冷地区的汽车,晚上必须放掉冷却水,以免结冰,早上要加热水,要用火烤化发动机内的润滑油的问题。还有三角活塞的发动机等新技术,现在都在研究。
与他的一席交谈,我仿佛看见在我面前出现了一条路,一条科技创新的路,是我理想的路,也是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希望路。
我向他介绍了我的袖珍电针仪,他觉得不错,并答应带去给科技科的领导看看。我们谈得很愉快,我感觉到他对我的印象不错。
我们从谈工作和科技,聊到生活和爱好,一见如故,感到越来越亲切。后来,聊到娱乐爱好,他喜欢下象棋。我也喜欢呀,我还买过几本学习下象棋书,如五七炮开局、残局解法等,于是,我们又成为棋友了。在棋盘上,我略占上风,但我保持棋逢对手的势态,以便能长久的交往。
他在发电站只住了两晚上,我们交往了却很多,是气味相投,还是志通道合,总之,我们交往的很投机。
过了一个多月,他捎信来告诉我:他们科长用我的袖珍电针仪,给猪扎针灸,效果不错。将袖珍电针仪放到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参展,获奖了。塔河区医院想调我去搞医疗设备维修。
听到此消息,我很高兴,很兴奋。获什么奖他没说,我不好问,他在塔河镇上,我在100多公里外的森林里,我不想问了。去医院工作?我没想过。我太想去他们科技部门工作了!不如趁现在的机会,向他提出能否去他们那里工作
于是,我请了假,先坐汽车,再换乘火车,化了七、八个小时才到了塔河镇,找到镇政府办公大楼。
我见到了高干事和华科长,他们对我很热情,看来他们还是挺认可我的。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鼓足勇气说出了,能否去他们那里工作的要求!他们俩很耐心地帮我分析和介绍情况:1、欢迎我去他们那里工作,不过,他们部门现在没有空缺编制,等有编制了,可以调我。2、建议我先去医院工作,筑路队是流动单位,经常搬家,生活不稳定;医院是固定单位,生活环境比筑路队要好得多。
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我在原始森林中的筑路队工作,接触到的事物太局限,我的视野太有限了,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换个视野能开阔一点的地方,或许发展机会更多一些。我就决定办调动手续,下山到医院去工作了。
在大兴安岭筑路队工作的日子里,是我人生中最为艰辛和难忘的时光。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也收获了如何珍惜和感恩。每当夜幕降临,我躺在工棚的床上,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看到外面的白色世界,心中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畏,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上山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L验、成长和奉献,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用自已的行动去创造和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
1971年,我因制作袖珍电针仪,参展获奖,被医院看中,调入大兴安岭塔河人民医院当医疗器械修理工。